参佛二要

一者,凡所言法,皆为应对,毋生定法之执。众生不起心,道者不言法;众生无上心,道言无上法。说法本身乃应对之举,应对者何?应对众生之碍!故而,佛言“空”,应对众生执于“有”;反之,众生若住于“空”,佛则言“有”。佛之说法,每出一言,皆有对应之由:于不同时机,对不同之人,言不同之法。以故,后世参习佛法者,切毋离脱佛法产生当时的应对之境,一味执迷其中,而徒生定法之执。

 

二者,凡所言法,皆需媒介,毋为名相所碍。虽说大道无碍,然道者欲言法于世,须藉众生所信受之语言文化为媒介,故此法必为一定时、空之文化所局限。佛法之弘扬亦不出其右,佛藉昔时古印度之语,而于世间弘法,故其所言之教义法相亦须为彼时彼地之古印度文化所约束。佛经中多涉“六道轮回”与“无常”之说,实则出于婆罗门之教义,而婆罗门教义乃佛陀时代被广泛遵循之正统思想。又如人由“四大”(地水火风)而成,亦由“四大”而散之论,则源于当时已蔚然成风之沙门思潮。佛陀唯有藉时人所普遍遵循之文化作媒介,而能传众生以了生死之大道正法。须知大道藉于言,却不在其中!故而,今人参习佛法,断不可一味执迷于佛经中种种之名相,而不体悟其所寄之真意,以至舍本而逐末。

 

以上二者,只缘时过而境迁。故今人参佛,不可不慎!

 

赵崎

辛卯岁末

于 正心斋

  • 参佛二要

    参习佛法者,有二要须明了,方始承佛经之真意,而不为相碍。一者,凡所言法,皆为应对,毋生定法之执。二者,凡所言法,皆需媒介,毋为名相所碍。以上二者,只缘时过而境迁。故今人参佛,不可不慎!

    102 2021-07-07
  • 打七拾遗——坐上是磨刀,坐下方用刀

    心密的打七,不同于佛七和禅七,心七要彻夜持咒结印,为得深入禅定,而克期取证。细说来,七日内,前六日需要在坐上12小时,期间两次下坐行日常方便,第七日则需要上座18小时,所以若行者平日不能真修实练,心七是很难坚持下来的。

    98 2021-07-07
  • 2015年赵崎院长访谈( 上 )

    Q1: 赵老师好,很多学员对您的个人背景感觉非常好奇,都知道您自幼寻师访道,修习禅法和内家拳。上网一查,才发现您还有心理学和法、商的学历背景,那这些背景与您现在发愿创办国学书院,有何关联吗?
    赵师:首先,无论是儒、释、道哪一家,作为一个修行之人,不能只重理说而不经实证。「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」,寻师访道,更需自修自悟。其次,自修自悟,不能住名相。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,要不起分别,随缘修持。当小溪归入大海,因缘具足时,也就有了如今的「正心斋国学书院」(现「赵师汉学书院」)。

    154 2021-08-30
  • 2015年赵崎院长访谈( 下 )

    Q1:赵老师,您的第一本专著是三联书店出版的『三字经诠解』,在大陆引起了很大反响,并且还得到了台湾佛教团体的协助在海外进行出版,为什么您会选择诠解『三字经』这本启蒙读物来作为您的第一本书呢?
    赵师:在我很小的时候一次生病卧床,我母亲给我带了一套带拼音的插画版『三字经』,虽然当时很多内容都看不懂,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。直到几年前一次机缘我又重新翻看这本书,才发现真是如获至宝,难怪古人尊其为「袖里通鉴纲目」,的确名副其实。而在那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,一直以为『三字经』只是几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的少儿口头禅。

    114 2021-08-30
  • 思路不清是妄念造成的,心量是被委屈撑大的 | 赵师面对面问答

    2021年第二期 赵师面对面Online问答内容

    113 2021-09-03
  • 把我们的专业度提高起来,这样的话做事情才稳|赵师面对面问答

    2020年第三期 赵师Online面对面问答

    141 2021-09-05

推荐阅读

关注公众号看更多内容

扫描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,我们为你提供更多内容,随时随地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