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老师好,很多学员对您的个人背景感觉非常好奇,都知道您自幼寻师访道,修习禅法和内家拳。上网一查,才发现您还有心理学和法、商的学历背景,那这些背景与您现在发愿创办国学书院,有何关联吗?
赵师:首先,无论是儒、释、道哪一家,作为一个修行之人,不能只重理说而不经实证。「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」,寻师访道,更需自修自悟。其次,自修自悟,不能住名相。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法,要不起分别,随缘修持。当小溪归入大海,因缘具足时,也就有了如今的「正心斋国学书院」(现「赵师汉学书院」)。
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国盛行,但还是有一些人对国学有所垢弊,就我们自身而言,从小学古文背诗词的确有些枯燥,赵老师您对此怎么看呢?
赵师:「一阴一阳,之谓道。」凡事有褒扬,就会有垢弊,这是事之常理。今时今日,国学之所以被垢弊,那不是学众的问题,也不是国学的问题,而是教育的问题。从小课堂上的填鸭式教育,使大众没有可能真正的接触到国学的精髓。得其相而未尝其实,从而产生望文生义的评判是难免的。正如你让人吃桃子,但是只让啃外面带毛的皮,别人尝不到里面甜的肉,那是没多少人喜欢的。
国学之弘扬非仅为知识之传播,更在于思维之启发。不然背出整部『四书五经』来又如何?读遍整部『大藏经』又怎样?近代以来,西风东渐,真正的国学教育几近沙漠化,所以如今若欲复兴国学,教育者本身的水平才是根本。
赵老师,您以「正本清源·慧启心性」作为贵院的院训,其中有何缘由和意义吗?
赵师:西学东渐,国人无依。各路学说和信仰,藉此在今之中国传播开来,有的崇尚洋学,有的重视国学,莫衷一是。就国学一面而言,未待其昌明,先已成乱象:市面上之「成功学」讲座,其内容已然从之前的二手西方理论换成了如今的「四书五经」,代价就是对古籍经典的肆意曲解以迎合市场。要么就是学校里填鸭式的古文教学,照本宣科地讲解加之陈腐的说教。乃至针对幼儿,开设的多数国学启蒙班,只是打着国学的旗号,随便拿一本启蒙读物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而已。
国学之弘扬,固然不应落陈腐,但更须还其纯粹。当年我以「正本清源、慧启心性」为宗旨,发愿创立正心斋国学,为的就是要弘扬纯粹之国学,追溯之乎者也背后的本源,此即「正本清源」之意。而「慧启心性」,则是指如今之国学教育,非仅为知识之传播,更在于思维之启发。
赵老师,那究竟什么是国学?其重点在何处?
赵师:国学者,吾国之学也。吾国之学又是什么呢?简言之,是儒、释、道之精微。要说何处是重点,重点在处处。论说待人接物,儒家之礼不可不行;妄用佛家之理应世,则会流于我慢。观察万物生化,道家之理最是受用;单用儒家之理体道,则会流于拘谨。修持明心见性,唯有佛家之法;仅用道家之理修持,恐会流于相碍。三家之学,理说虽一,事行则万,于此世间,不可偏废。
您在讲课时,时常会儒、释、道三家互参,特别对于佛学有较多的阐述,请问这与您自幼的经历有关吗?
赵师:我的国学启蒙主要是佛学,因家中长辈都是佛教徒,所以从小随长辈游访名山大川,都是拜谒佛寺。我自幼喜欢读古书,对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,读之每每熟悉无比。正是「名须没世称方好,书到今生读已迟」啊,似曾相识,即是缘分。三家合参的方式,可以帮助学员互相明发,本来儒释道说的都是一个理。
赵老师,您自幼参佛慕道,给许多出家人指导过禅修的要点,对禅修可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。那如今书院的禅修课程大家都可以来听吗?是否要具备一些基础的佛学知识呢?
赵师:关于禅修,我并没有自己独到的见地,见地都源于佛陀的教诲。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,有见地还要有证地,即自己的实修实证。有见无证,只是理说,终究无有实益;有证无见,只自了汉,自始不能利他。有见有证,才是真修行。
参加禅修课所需的基础,不是佛学知识,而是我们的佛性,每个人的佛性本自具足,所以每个人都适合禅修。如今末法时代,学佛参禅者,无论僧衣还是白衣,更应正心诚意,发明心地;一门精进,立证菩提。
您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,仙风道骨。作为一个国学老师,您完全颠覆了我们印象中「之乎者也」的老学究形象或电影里面文弱的书生相。请问,这样的相貌和国学修为有关吗?
赵师:要说相貌与修为之间,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。要论先天之相貌,那是『佛经』所说宿世的修行使然,所谓「三十二相好、八十随行好」,这些的确真实不虚;要说后天之相貌,这就是『论语』所说的「贤贤易色」了,亲近贤能的人,并精进的修行,那么我们自身的气质会由内而外的发生改变。
至于大众心中的国学老师形象这个问题,一次我在做『易经』讲座中提到过,如今研究『易经』的大略分两种,一种是从卜筮吉凶的角度来验证,这是实证的修行人;另一种是从文辞哲理的角度来解释,称为知识分子,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学院派教育,其中大多数老师属于此类。所以大家就会有条件反射,认为国学老师就是「之乎者也」的先生,再经电影演绎一下,就变成文弱的腐儒了。
而事实上,一个有修为的人,自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庄严法相。比如,佛陀当年不仅面相庄严,而且身形高大;孔子同样是身形魁梧,而且文武双全。所谓「相由心生」,这些在生活中其实到处有所体现。
赵老师,谈及相貌,我们都知道您可以通过观面相和掌纹诊断学员的身心问题,而且现在书院也正准备将其开设成课程,为何人的掌纹和面相能够反映人的身心问题呢?
赵师:首先,面相和掌纹的确可以反应人体病症、预知吉凶。面部和手部都是我们人体的末梢,如同树木的末梢「叶子」一样,其纹理和色泽可以表明此树的状态。而人体和宇宙都是一个全息的系统,所以内在的东西会表现在外在,根上的问题也会显之于末梢。这即佛家说的「心物一元」,也是我们古人所谓的「相由心生」。
当然,「相由心生」不代表你可以「以貌取人」,相和貌是不同的概念,「好相」不代表「美貌」。会面相之学也不代表你就无所不知,要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相信学员通过此课程,对传统的相学文化会有更多的正知正见。
赵老师,很多学员都说您说话的声音让大家感觉很舒服,这和您长期禅修有关吗?
赵师:佛陀说:「一切音声皆陀罗尼。」即是说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有咒语的力量。如同悦耳的鸟叫让我们欢愉,而机器的噪音会使我们心生烦躁。声音是一种波,如同我们的脑波在打坐入定时会呈现特定的频率,每个人的声音也有其相应的频率和作用,并会因其情感状态、修行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。当然,大家不要被声波、脑波等这些名相所牵绊,大道至简,生活中的道只需我们诚心去感悟即是。
赵老师,有不少学员说,他们都请您做过易经占卜,并且事后都证明特别灵验,请问您占卜的时候需要学员的生辰八字吗?另外,书院里有一面写满易经占辞的墙壁,文词非常晦涩,请问这块墙壁有什么特殊意义吗?
赵师:正宗的易经占卜不需要被占者的具体身份信息,更不用知晓其生辰八字。需要生辰八字的是「八字四柱」的命理学,它需要借助八字来人为的推算;而易经占卜则是「天人之际」的学问,需要的则是修为上的通感。前者是人机,后者是天机。
我们书院里写着易经占辞的墙壁称为「易经壁」,其上的占辞呈现的是几位道长设立书院时的发心。易经爻辞的文法的确很古奥,其具体意义需随所占之事项而定,没有占卜者的解卦,不可望文生义。
从网上您的出访资讯中看到,近几年您在世界各地参访了众多知名的寺庙、道观、神社、教堂和清真寺,并与国内外一些宗教团体多有交流,您为什么想要接触这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呢?
赵师:近几年的这些参访都是随缘性的,本来修行人「读万卷书,要行万里路」。去不同国家地区的宗教场所,接触不同类的信仰,这也是一种实证。本来,不同的宗教及其教义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寻求真理。正如之前所说,每种语言都承载有其特定的思维模式,每种宗教也是顺应了特定地区人们的特定思维方式,才能起到教化的目的。
如果说「道」是天下的道,那么应该无论何宗何派都应适用,不独于一邦一域。当然,邦域之内更不该有任何门户之见,这让我想到,一次我和书院同事去国内某苦行寺庙赠书,没曾想该寺监院和尚一看到是儒家的书,就立马拒收,说是他们庙里不看非佛法的书,只看最上乘的佛法书。阿弥陀佛,我当时何止是大吃一惊,佛法岂还分上下的?何况佛堂早课不是天天要念「佛法无边誓愿学」吗,既然佛法都无边了,还分佛法和非佛法?宗教本无异,不同的是人。
数月前,借着书院搬迁的空隙,我有幸以心密打七的方式,在山里闭了一个月的关,心中多少扬起了些许微澜。对于打七的小感,去年我分享过一篇『打七拾遗』的心得。此次,想针对平日大家关心较多的几个问题,聊上几句。
国学之所以它的重要在于,把我们很多日常的体会或者是经验,通过几千年浓缩成几句话,浓缩成几个道理。这个不是我们这一辈子能够完全体会到的,是老祖宗用了几辈子、几千年的方法把它浓缩起来的。
自2010年开始,赵崎老师就身体力行开始译注冠以「经」字的国学启蒙读本『三字经』,第一本著作『三字经·诠解』于2013年春天问世。赵师始终秉持「若能句句知诠解、子史经书一贯通」的宗旨,阐明吾国古代之道德哲理、名物常识、经史诸子,选取与原文有关的历史典故,以白话文形式呈现给读者,从而增加读者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体悟。